(二)走进课堂
三天听了6节语文课,6节语文课都是从学校提供的听课安排中随机抽取的。
六位老师的基本情况:
A:女,51岁名师转正,五年级;B:男,50岁名师转正,一年级;C:女:33岁中师毕业,三年级;D:男,48岁,民师中专,一年级;E:男,55岁,民师转正,一;F:男,41岁,民师中专,二年级。
六堂课全都是已经上过的“熟课”,这在评估中是不允许的,但想到农村教师面对市级评估必然具有的心理压力,我理解了他们。避开“熟课”因素,审视一下村小的课堂。
案例一:一年级《开国大典》
教学简要流程 |
课堂印象 |
一、教师点题,板书题目,解释“开国大典”的意思。 二、学生自由读课文,读生字、生词。
三、小黑板出示生词,生齐读。 四、再自己读书,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“大典”,找出重点词语。 (生:人山人海、直奔……师:人多,范围广)
五、再读课文,理清整个典礼过程 教师要求学生讲一讲整个典礼的过程,生讲不出,教师简要叙述 教师要求学生读重点句子,教师解释意思 六、小黑板出示最后一段,教师讲解“洪流”“光明”包含的意思。 七、对照板书,教师梳理课文叙述顺序,要求学生对照板书大声读课文
|
照读教案内容 学生唱读,因为已经学过,所以大多数学生读课文两遍,未读生字词
学生读词语,教师说明表达的意思。
教师读教案,学生不明白教师的意思
读教案
|
总体印象: 1.学生没有形成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,尤其是没有形成读书的习惯,学习效率低下; 2.教学过程关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,缺少必要的积累、运用训练; 3.教师教学思路来自于县教育局统一下发的教案,对教材没有自己的解读,甚至没有理解教案的意思,因此,课堂教学沉闷、单调,费时低效
|
案例二:三年级《好汉查理》
教学简要流程 |
课堂印象 |
一、教师板书题目。怎么理解“好汉”,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? 二、默读课文,要求:1.读准字音,读通句子2.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。 三、查理有哪些变化?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画下来。 小黑板出示查理的几句话,回答:通过这几句话,发现查理发生了哪些变化? 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? 四、小组讨论:怎样评价文中的人物? (生讨论 评价) 五、分角色读查理和杰西的话。生读、自由练读、检查读 六、教师总结全文,完成板书,教育学生要热心帮助别人 小黑板出示教师搜集的人生格言 要求学生写一写想对查理说的话。 |
课题引入较好,为理解课文中心打下很好基础 把握主要内容,符合中段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的切入点比较合适 对文章的解读过于肤浅,尤其是查理变化的原因,心理历程,学生难以体会到
由于体会不到位,学生止于空谈
灌输性教育,缺少说服力 |
总体印象: 1.教师了解阅读教学的一般过程,教学层次比较清楚;注意体现年段教学特点。 2.教师比较注意让学生自读体会,较好地体现了略读课文的特点。 3.学生的学习常规不错,齐读唱读,单独读书不唱读,有一定的默读、思考、交流的习惯。 4.对文章的解读比较肤浅,尤其是如何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,体会人物内心,教师体会不到位,教学方法不得力。因此,学生阅读层次性不强,情感性不足。学生思维量不足,思考没有深度。 5.读书指导不够,表面化东西过多,课堂后期拖沓,造成学生的懒散。 这是一位年轻教师,从本堂课可以看出年轻教师注意学习,能了解一般教学程序,但是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不高,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不强,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缺少规划,教学容易流于表面化。 这位老师的课堂反映城乡学校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。
|
案例三:二年级《回声》
教学简要流程 |
课堂印象 |
一、教师讲关于回声的故事,导入新课。 学生谈谈读完课题有什么问题? 二、初读课文。1.自由读书,画出不认识的字,标出自然段。 2.小组内学习生字。 3.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。(每个生字让学生讲由哪几部分组成) 三、细读课文。1.课文有几个自然段?几生分节读课文。 2.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? 3.第一段,有几句话?知道了什么?故事的环境给了你什么感觉?(美 静) 4.读2、3段,发生了什么事?(读后回答:小青蛙在哪儿叫,怎样叫的,正在这时,发生了什么事?)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应和,学青蛙叫和回声。理解“奇怪极了” 5.读4、5段,思考:妈妈是怎么做的?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? 教师作图表示水波。 读妈妈的话,几句?每句什么意思?用自己的话说说回声是怎么回事? 教师作图说明。 6.齐读最后一段。 四、分角色有感情读全文。 |
男教师,但语言动作都比较夸张,学生比较喜欢。 由于是熟课,学生的问题放不开,思维浮浅,程式化。 教师部分“偏旁”和“部首”,把偏旁一律叫“部首”。 学生读书习惯不好,都是唱读,教师一律给予表扬。
教师善于把问题分解。问题设计有层次,有梯度
比较有趣味,学生较投入。
学生没有真正读懂,说不明白。 |
总体印象: 1. 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教学的基本程序,对文本的理解比较正确,教学环节设计合理。 2. 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投入,感情充沛,比较适合孩子特点,有一定的情趣性。 3. 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不够(这是6节课的共同点),对于文中的特殊的句子(如比喻句)的认识,重点句子的反复朗读重视不够,反映内容教学给教师影响之深。 这是一位中年教师,可以看出教师的基本教学素质和教学态度都是比较好的,也是本次活动听到的最为圆满的课。遗憾的是,由于是熟课,学生课堂表现流于表面化。
|
反思:
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突出问题:
1.教师了解基本教学程序,但对于各个教学环节的内涵,许多教师不甚理解,因此,走过场、走程序现象严重,课堂教学效率普遍低下。
2.教师教学依赖教学参考资料,不愿意深入研究教材;有的受自身能力限制,无力独立研究教材。由于缺少对教材的自我认识,教师课堂充当的是传话筒的角色——把教参、教案的内容传达给学生,因此课堂缺少生命的活力,学生感受不到语言文字的魅力,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。
3.普遍忽视了学习习惯的培养,关注内容理解,忽视阅读、积累,学生语文能力偏低。
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:
一、农村教师仍然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,缺少有效的学习。虽然各级教研活动频繁,但农村教师基数大,参与高层次学习的机会少,多数是只能参加乡镇一级教研活动,如果乡镇一级教研力量薄弱,管理不善,学习、研讨容易流于形式。
二、农村教师年龄偏大、学历层次偏低,这是造成农村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差的关键因素。
三、当前的学校管理多数只关注教学工作层面,对教师专业发展缺少得力措施;行业实际存在的大锅饭问题,使得教师缺少自我发展的紧迫感;教师之间缺少业务学习的氛围,缺少专业引领。
四、教研活动缺少层次性,实际教研活动多在高位运行,农村教师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,造成的后果是要么我行我素,要么邯郸学步,自身实际教学能力并未真正显著提高。
对策设想:
很明显,课堂教学水平依赖教师教学素质和教学态度,提高农村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。这是一个系统工程,有赖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。那么,教研系统能做什么呢?
宏观层面:
1.加强对村级小学的教学管理和指导。由侧重质量管理,转到教学研究、教学常规、教师专业成长、学生培养诸方面,用科学化、人性化、精细化管理调动教干教师积极性。
细化农村小学的备课、上课、作业设计等教学常规要求,根据农村实际,减少无效环节。研究提供多套操作标准,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选择,上级业务部门审批。
2.加强乡镇教研室的管理,乡镇教研员由县区教研室统一考选、管理、调配,实行任期制,建设一支高水平的、稳定的乡镇教研员队伍。
3. 搞好对乡镇教研员和村小骨干教师的培训,为农村建设一支稳定的学科带头人。
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搞好教师调配,让每所学校都有一定数量的业务带头人。推荐骨干教师、年轻教师承担学校教学管理工作,带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提高。
4.实行驻城学校对乡镇对口支援机制,互相派驻教师任课,帮助农村教师成长。
5.培植典型,发挥典型示范作用。
微观层面:
1.实行分层次教研。针对农村小学师资、设备,构建简约、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;根据农村小学教学模式,组织骨干教师编制实用型的教案,供教师选用;开展教材通研、课堂达标活动,提高全体教师理解教材、设计教学的能力。
2.加强以乡镇为单位的校本教研,教研的主要内容在教材细化研究、通用教案学习,帮助教师真正理解每一课教材,领会每一篇通用教案的操作要领。
成立乡镇学科中心组,乡镇教研员把关,中心组成员轮流备课,讲解教材、教案,执教示范课。通过抽查课堂教学、答问、测试掌握教师学习情况。
3.开展学生能力、学习习惯交流、评比活动,激励教师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培养,为学生成长打好底子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