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三)走近学生
在农村小学,我总是在心里和自己曾经成长的村小、自己曾经教书的农村初中、小学作比较,实事求是地说,现在农村孩子的生活、学习条件同二三十年前相比,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天壤之别。但是同时,农村孩子同城市孩子相比,单就享受的教育资源而言,同二十年前相比,不是缩小,而是加大了。
镜头一:
在一所山区小学,在我的要求下,校长带我用十几分钟的时间看完了整个学校的设备设施。我最关心的是学校图书室建设和利用情况。一口挂着“图书室”门牌的教室,大部分空间被散乱的体育器械、破桌凳等杂物占据着,靠墙的两个书架上摆满了图书,估算一下,约有一千余册,差不多平均每生10册。仔细看看,图书封面多数已经褪色,有相当一部分是作文选之类的教辅资料,数量最多的是历年的《当代小学生》《少年天地》《小作家》等期刊,成本的书友《安徒生童话》《格林童话》《雷锋的故事》等,数量很少。
有机会和学生交谈的时候,问学生知不知道学校图书室在哪儿,学生都摇头说不知道。翻看学生课桌上摆放的书本,除了教科书,另外有《字词句短篇》《语文学习一点通》,个别学生有《古诗诵读二百首》,从印刷质量看,肯定是盗版产品。
镜头二:
一所离城不足10公里的学校。我打开一本学生作文,立刻被其中一首诗吸引住了,这首诗的题目是《爸爸绑架了安徒生》,诗歌反映儿童真实的心理、情感和丰富的想象一下吸引了我,我打开笔记本抄写下来。
抄着抄着,我对这首诗的真实性发生了怀疑。一个小学生怎么能写出这么高水平的诗呢?就是写作格式的把握也超出了一般小学生的水平。
我把我的发现和疑问告诉学校领导,学校领导和老师都说这个老师教学有法,这个学生写作水平很高。
我将信将疑,又翻看了这位同学的其他几篇文章,看得出,这位同学其他几篇文章写得也比较文从字顺,尤其是《我的祖国》演讲稿,写得很有气势。和其他同学的文章,这个班学生的习作水平确实要高于一般的农村小学,教师的批改也很认真,批语不同于常见的标签式。对这首诗老师就是这样批注的:
“绑架”一词用得多奇妙啊!你能把没收童话书一事想象成一个绑架事件,真不简单呢!
我很高兴。 我拜托乡镇语文教研员了解诗歌、演讲稿的真实性,而后用电脑打下来通过电子邮箱发给我,我表示,如果诗歌确实是学生自己写的,我推荐报刊发表。
星期天回到办公室,接到了这位教研员的来信,她一再道歉,因为经了解,两篇作文都是“借鉴”的。这似乎在预料中,但还是有些失望。我写下这样的回信:
XX老师你好:
谢谢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帮我录入学生作文。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得到鼓励。能够借鉴别人的作品,也是一种能力,我小学时就在这样的学校读书,老师比较满意的作文多数也是模仿别人——这就如同学画先从临摹开始。希望教师继续给予鼓励,并引导逐步独立习作。
顺祝元旦快乐!
镜头三:
课间,走在校园里,路过的孩子有的会怯生生地喊一声“老师!”然后用期待的眼光看着你,等待你的回应。你回一句“你好!”他会很满足地跑开。
听课前,我和两个男孩交谈。他们有些拘谨,但还是很配合地回答我的问题。从他们那儿我知道,住的最远的孩子离校有十几里,中午带干粮在学校吃饭。他们说饭不凉;他们说学校有免费的开水;他们说见过学校的电脑;他们说有一个孩子会做ppt,因为他姑姑家有电脑;他们说盗版的教辅在街上书摊就可以买到;他们说品德与社会、安全教育一节课能学好几课……
镜头四:
罗庄区的一所联小。
31日下午,学校放了假。校园显得整洁而空旷。宽阔的操场上铺上了人造草皮,崭新的教学楼上正在安装太阳能取暖器。
陪同的校长一脸的自豪。我也为这儿的孩子高兴。
随想:
曾经看过两篇文章,一篇文章中说,广东恢复高考之处,录取的大学生来自农村的占80%,今天,这个比例已经颠倒过来。近日,清华大学校长透露,近年录取的大学新生,来自农村的仅占10%。
原因是多方面的。
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。
城乡之间的生活条件有差异,城乡孩子生活的环境有差别,城市孩子注定比农村孩子接受的信息更多一些,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更优越一些,这些差异恐怕短时间之内很难解决。但是,我相信读书是弥补这种差别的有效手段。可惜,这种廉价的学习资源农村孩子依然非常贫乏。这儿有客观条件的限制,也有认识上的原因。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蓓蕾读书工程,由于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的形式主义,所以也常常为人所诟病。现在看来,对农村小学来说,提倡多读书、读好书,不是过了,而是大大不足。
多么希望农村教师从引导孩子热爱书、热爱读书开始,培养他们高雅的兴趣,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,用读书改变他们的生活。
评论